现今,已经有不少制造企业引入人工智能,如近年来,制造业企业开始大规模使用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产量大幅增长,提升了制造业生产水平和效率,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制造业新宠。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究其原因,正是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来说有着人工作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现状:工业机器人产量激增
近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52.3%,其中6月同比增长61.1%,涨幅居各类工业产品第一。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这一增速比去年高出不少,今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再次持续走高,单月同比增长均超40%,最高的3月更达78.2%。
这一上升态势也使得国产工业机器人从上半年的工业经济中脱颖而出,甚至被认为是新兴产业的代表。
工业机器人为何能如此受宠?
在一些产业中,更高的营业额和更多的客制化要求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这在未来的制造业中将会越来越常见,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用柔性的机器人而不是定制的模型将是适应这一新趋势的关键。
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加速,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逐渐削减我国人口红利的背景下,机器人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创新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技术带来新机遇。另一方面,从国际经验看,以机械化、自动化及智能化设备的大规模普及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显著变化。对于我国传统制造业来讲,抓“机器人红利”,以此作为促进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对重塑竞争力至关重要。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近年就出现工业机器人“跑步”进入车间。广东省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共新增应用机器人2.2万台,总量超过6万台,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这些工业机器人被应用到搬运、抛光、打磨、焊接、组装和检测等制造业环节,帮助减少沉重的人工成本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以东莞为例,该市过去3年通过推动“机器换人”,相对可减少用工近20万人。
至今,我国在多部国家发展规划中设置了机器人相关发展规划,鼓励机器人行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重要国家规划均鼓励大力发展机器人行业。近日,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指出2017 年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将初步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基础逐步夯实。由此可见,国家正在逐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为制造企业发展工业机器人创造条件。
实践证明,机器人可以在那些危险的环境或者在那些大量重复单调及由此对身体产生伤害的岗位中代替人力。不断提高的工人健康和和安全水平要求,将会推动机器人的应用。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在朝着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通过自动化来提高产量的方向前进,即使是在中国和印度这样的相对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也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机器人的引入并不是“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变”这场产业革面的全部,与此同时,更多的前沿技术,如视觉感知、大数据和 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也开始及时“跟进”,继而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制造”迈进。
(内容来自互联网资讯整合,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